传承与弘扬——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范宽及其传派”山水画特别展看经典艺术之永恒文化魅力

传承与弘扬——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范宽及其传派”山水画特别展看经典艺术之永恒文化魅力

作者:王朝晖



今年7月1日至9月29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期旨在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向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献礼的经典山水画作品特展,本次特展的展标名称为“典范与流传——范宽及其传派”。所有展出作品(共45件)聚焦于三个方面:①溪山行旅图的传续②范宽的传称作品③范宽的画风影响。集中展示的是北宋山水画大师范宽经典画作及其传派山水画作品的艺术风貌。

应台北教育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陕西柳范书画研究院的几名书画家在此期间赴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有幸两次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观看“典范与流传——范宽及其传派”经典山水画作品特展

笔者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不仅有幸于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分享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文化大餐,而且在特展现场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书画艺术家和文化学者们对范宽传世经典山水画作品的崇敬和仰慕之情,——几位来自欧州,年龄均在60岁以上的艺术家们连续数小时站在展有《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及范宽传派经典山水画作品的玻璃橱窗外,用自带的特制放大镜仔仔细细,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地观看和欣赏着这些难得一见的画中“神品”。此时此刻,身临其境,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经典艺术之魅力所在。

因为是范宽故里铜川市耀州人,也还由于自己长期以来对传统经典文化心存崇拜与仰慕之情,曾经考虑过在弘扬和传承柳公权与范宽的书画艺术方面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省文化厅、民政厅于2012年10月批准成立陕西柳范书画研究院之后。我便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值得庆幸的是,铜川市委市政府现在不仅明确提出文化强市的工作战略,而且在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方面制定了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措施。在柳公权、范宽故里古华原耀州区,不仅“文化兴耀”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且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一圣四杰”区域文化品牌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当前,柳公权和范宽这两位曾经在中国书画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巨人,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铜川人所熟悉,他们二人的杰出书画艺术也已成为铜川人心目中的文化灯塔而得到全社会的崇尚。

据有关资料介绍,范宽的山水画创作活动大部分都在民间,他在包括照金在内的北方高山大川之自然造化中获得了超俗的艺术灵感。对于他的生平和事迹,史书上有确切记载的文字不多,至今,人们只知道他的生卒年月大约在950——1031间,籍贯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有关他山水画作品及其艺术成就方面的文字记录详于其生平记述,但仍有一些传称作品因其散在多地而显为人知。为了能够让铜川人以及有志于传承和弘扬范宽山水画艺术的专家学者更加熟悉和了解范宽,也为了更好地彰显这位曾经在中国书画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巨人,使其在铜川文化强市中释放出经典艺术的精神能量,笔者将自己近年来发现和搜集到的范宽书画艺术著录史料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的资料介绍如下,亦求证于各位方家及书画同仁。

一、 画史著录中的范宽山水画

据《宣和画谱》记载,在徽宗的御府内收藏有58幅范宽作品,品名包括《四圣搜山图》1幅、《春山图》2幅、《春山平远图》3幅、《春山老笔图》2幅、《夏山图》10幅、《夏峰图》3幅、《夏山烟霭图》3幅、《秋山图》4幅、《秋景山水图》2幅、《烟岚秋晓图》2幅、《冬景山水图》2幅、《雪景寒林图》1幅、《雪山图》2幅、《雪峰图》2幅、《寒林图》12幅、《山阴萧寺图》2幅、《海山图》1幅、《崇山图》3幅、《炼丹图》1幅。另外,米芾《画史》中提及,曾见范宽的作品30件。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亦记录《冒雪高云》《四时山水图》等5件。南宋邓椿《画继》著录12件,宋末周密《云烟过眼录》著录5件。

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出版物中,也曾有过对范宽山水画作品数目不等,详简不一的品名介绍,这其中以范宽命名的画作多已不复存在,也还有一些署款为范宽的山水画作品,其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 已知传存于世的范宽山水画作品

目前大家公认的范宽存世作品极少,已知典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且系于范宽名下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还有两幅系于范宽名下的山水画作品是典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和波士顿美术馆的《雪山楼阁图》。

《溪山行旅图》为双拼绢本,画心206.3X103.3公分,画作右下方树隙间可见“范宽”二字签款,画作上方诗塘以两纸拼接而成,右侧有董其昌题记“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正面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印记。除了诗塘钤印,在画心内还钤有十余方印记。画作的构图分成近、中、远三段。远景山峰占据全画面积的三分之二,气势恢弘,右侧山坳处一条瀑布飞流直下,瀑布下方水汽蒙蒙,弥漫于山脚下;画幅中景绘以杂生树木,各种树木叶片茂密,郁郁葱葱,右侧边际处是隐现于林中的寺宇,其典雅的建筑风格跃然纸上;近景是居中相拥而卧的数块巨石,使整个画面顿生厚重感。给人一种稳如盘石的感觉。《图画见闻志》(郭若虚)评其特点“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枪笔俱均,人屋皆质”。《溪山行旅图》作为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其艺术价值已很早为世界所公认。台北故宫博物院亦在多年前将“溪山行旅图”确定为“镇院之宝”。

《临流独坐图》轴,画心156.1X106.3公分,无作者款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和清高宗敕纂的《石渠宝笈续编》均著录为范宽所作。画作中央写山,主峰堂堂耸立,造型雄伟;山顶密林丛生,构图与《溪山行旅图》风格接近。

画作上方从右到左题记钤印者10余人,题记总字数在800字以上,其中有清高宗乾隆之钤印与题记:秋山真骨露,得骨范宽称,大壑自为藑,崇峰不计层,溪崖观水客,云寺习神僧,远望弗离尘,癸巳初夏。御题。

《雪山萧寺图》轴,画心182.4X108.2公分,无作者款印。诗塘有王铎题记:“范中立,别号宽,陕西华原人。以上兹画特赐内阁大学士商丘宋公玄平先生。画之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运雄迈,先为古今第一。佗如薄浅单隘,小小有致,譬莒邾小国,本非坫坛盟长。公以第一流人,锡天下第一画,懋昭道德勋业,对扬休命。其博大亦可知已。顺治六年上巳,王铎观识”。

典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为三拼绢本,水墨画,画心193.5X163.3公分,画作左方三分之二位置用于描绘雪峰,右方三分之一空间地势略为低矮、平缓。枝叶浓密的林木,前景开阔的湖面、远方的天空以及滨水而生的浓密林木,其墨色均显黯沉,与白雪覆盖的坡岸互为衬比,观之如身临寒林雪境。画上钤有宋高宗“御书之宝”印。

典藏于波士顿美术馆的《雪山楼阁图》为双拼绢本,画心182.4X103公分,此作与《溪山行旅图》风格相近,巍峨的主峰由画幅中段崛起,并向左延伸至远方,峰顶雪压密林,山坳处有细瀑奔流,林宇屋舍错落分布,描绘写实细腻。堪为山水画中经典。

除上述著录于范宽名下的山水画作品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典藏有另外八幅署款为范宽的山水画作品,其中六幅作品名称分别是《秋林飞瀑》《群峰雪霁图》《寒江钓雪》《秋景山水》《海山图》《霍童仙界图》,再有两幅均以《山水》题名的折装画也署款为范宽。

三、 范宽山水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及古今评说

据古代著录及有关资料记载,北宋伊始,范宽的山水画艺术即已得到人们的尊崇。画史载,宋代学习范宽画风者俱多,记录在册的有商训、李元崇、宁涛、刘坚、杨安道、李昭、田宗源、林俊民、王洪、龙详、夏珪等人。其中夏珪还有作品存世。

师从范宽的弟子《图书见闻志》《画继》《图绘宝鉴》等宋、元著录中均有记载,其中,“黄怀玉,华原人,学范中正画山水,颇得其格。......有范生之风,至有误蓄者,盖相去不远也”。“刘翼,耀州呼为刘评事,学范宽而自有得处,不知者以为宽笔”。

元代赵孟頫题《范中立秦陇峻势图卷》记述范宽的作品“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明、清两代在作品中题以“仿范宽”,“法范华原”“拟范中立”者居多。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明清画作中就有赵左的《仿范宽山水》,蓝瑛的《仿范宽坐凭樛树》册叶,王翚的《仿范宽雪图》《临范宽雪山图》,周鲲的《仿范宽关山行旅》,唐岱的《仿范宽画幅》等作品。上述史料可以说明,范宽山水画艺术在宋以后的千年画史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古人如此,近代人对于范宽山水画艺术的尊崇也是显而易见的。1935年,留法学习写实主义的徐悲鸿先生在《故宫所藏绘画之宝》一文中说道:“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美国的中国绘画史学者高居翰也曾说过:“如果可以让他从故宫的典藏里挑一件最喜欢的,他会选《溪山行旅图》”。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曾将范宽列在了“近1000年当中100位对人类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中的第59位。 

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提出,要把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北宋山水画大师范宽的绘画艺术既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们的先祖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文化财富,范宽故里人不仅需要珍惜,而且应该竭尽全力去传承和弘扬。